传染性腺胃炎是一种以鸡生长不良、消瘦、整齐度差、腺胃肿大如乳白色球状、腺胃黏膜溃疡、脱落、肌胃糜烂为主要特征的禽病。传染性腺胃炎在命名上有些分歧,某些地方称其为腺胃性传支。现在肉鸡饲养中成上升趋势,蛋鸡也偶见。发病鸡死亡率低,但病程长,死淘率高。此病给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病原 因发病鸡只在病初均有呼吸道方面的临床表现,如呼噜、喘、咳嗽等轻微的变化,剖检在喉气管仅有不十分明显的病变,或轻微的气管卡他,也有的表现肾脏肿胀、输尿管有尿酸盐沉积等病变。病毒分离可以分离到变异的冠状病毒,因此也有腺胃型传支的说法;并且从病变组织中还分离出了其他的病原微生物。 流行特点 传染性腺胃炎可在不同品种的蛋鸡、肉鸡和火鸡中传播,以蛋雏鸡、肉雏鸡、青年鸡多发。该病在目前的817肉杂鸡中也可发现。该病现在全国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发病率因地域和饲养管理差异出现不同,一般最低发病率在10%左右,死亡率高达30%左右。该病最早发病日龄见于21日龄,25日龄~50日龄多发。产蛋鸡也可发病,病程10天~15天,发病后5天~8天为死亡高峰。 该病病因复杂,病原可能是垂直传播,在同一鸡场同一批鸡发现不同品种的鸡只一起发生。怀疑是种鸡垂直传播。 本病是由一种或几种传染性病原微生物及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综合征;消化道和内分泌器官是这些致病因子的靶器官。 该病的发病诱因 非传染性因素 日粮中所含的生物胺(组胺、尸胺、组氨酸等)、日粮原料如堆积的鱼粉、玉米、豆粕、维生素预混料、脂肪、禽肉粉和肉骨粉等含有高水平的生物胺,这些生物胺对机体有毒害作用。 饲料条件诱因:饲料营养不平衡,蛋白低、维生素缺乏等都是该病发病的诱因。 霉菌毒素镰孢霉菌产生的T2毒素具有腐蚀性,可造成腺胃、肌胃和羽毛上皮黏膜坏死;橘霉素是一种肾毒素,能使肌胃出现裂痕;卵孢毒素也能使肌胃、腺胃相连接的峡部环状面变大、坏死,黏膜被假膜性渗出物覆盖;圆弧酸可造成腺胃、肌胃、肝脏和脾脏损伤,腺胃肿大,黏膜增生,溃疡变厚,肌胃黏膜出现坏死 传染性因素 鸡痘 尤其是眼型鸡痘是腺胃炎发病的重要原因。 不明原因的眼炎:如传支、传喉、各种细菌、VA缺乏或通风不良引起的眼炎,都会导致腺胃炎的发生。 现在一些垂直传播的病原可能也是该病的诱因,如现在临床常可发现的网状内皮增生症、鸡贫血因子、马立克等。 临床症状 病鸡在临床上表现出羽毛蓬乱,无精神,翅膀下垂,采食量和饮水量明显减少。鸡有流泪和肿眼症状,并伴有呼吸道症状,排白色或绿色稀粪。 病鸡表现为呆立、缩颈,采食下降,精神不振,采食量仅为正常采食量的1/2~1/3,平均体重仅为或达标体重的2/3~1/2,常卧地不起。 病鸡羽毛松乱,冠髯苍白、萎缩,可视黏膜苍白,嗉囊呈淡褐色,不时呕吐黑褐色米汤样物。 鸡体消瘦,腹泻,排棕红色至黑色稀便,粪中有时出现血液,生长迟缓,甚至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 病鸡呈现消瘦,肌肉苍白,腺胃、法氏囊萎缩,嗉囊扩张,内有黑褐色米汤样物。 肌胃内径变粗,长度缩短,外观有明显红白相间的凝固性坏死灶或坏死斑,腺胃、肌胃连 接处呈不同程度的糜烂、溃疡,肌肉壁肿胀。 病鸡腺胃具有特征性。病鸡腺胃肿大如球,呈乳白色,仔细观察可见灰白色格状外观。腺胃腺体呈不规则突出、变形、肿大,轻轻挤压可挤出乳状液体。 切开腺胃可见腺胃壁增厚、水肿,轻轻一按可流出浆液性液体。乳头肿胀出血,乳头界限融合,没界限可分。肌胃萎缩,胸腺、脾脏严重萎缩。肠道表现出黏膜脱离、出血症状。 临床中可见肝肾综合征及法氏囊损伤等其他并发症。 防治措施 管理水平和防疫状况对腺胃炎的发生有重大影响。 严格执行卫生和消毒措施,针对主要病原进行相应的免疫接种,有助于将该病发病率控制在最低。 控制日粮中各种霉菌、真菌及其毒素对鸡群造成的各种危害,此外日粮中的生物源性氨基酸,包括组胺、组氨酸、尸胺等的控制也是降低鸡腺胃炎发生的有效措施。
本图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何诚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