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致病性禽流感的特征、危害与防治
2010/6/22 8:39:02    浏览 4422 次    

 自2006年以来,世界范围内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已大大减少,而低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时有发生,很多国家如美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等国家都有报道,这已引起各国政府、科技界和兽医界的关注。作者根据有关资料对低致病性禽流感的概念、临床特征、危害与防治谈谈个人的认识,与同行研讨。
     低致病性禽流感的概念和临床特征

禽流感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以禽类为主要侵害对象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对于禽类,由于受禽流感病毒毒株的毒力、禽只敏感性、并发症及饲养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禽流感的症状、病变以及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很大差异。根据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和毒力的不同,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无致病性禽流感三种。禽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由H5和H7亚型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引起的鸡或鸭等禽类发病,表现为烈性的高度致死性全身性感染,引起多个器官系统包括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的病变,发病率和死亡率接近100%,被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严重,一旦发生会造成家禽大批死亡,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
    低致病性禽流感又叫致病性禽流感、非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温和型禽流感,它是指某些致病性低的禽流感病毒毒株(如H9N2亚型)感染家禽引起的以低死亡率和轻度的呼吸道感染或产蛋率下降等临床症候群,其本身并不一定造成禽群的大规模死亡。由于它们对家禽养殖和贸易的影响没有高致病性禽流感严重,因此没有被列为A类或B类疾病。但它感染后往往造成禽群的免疫力下降,对各种病原的抵抗力降低,常常易发生并发或继发感染。当这类毒株感染伴随有其他病原的感染时,死亡率变化范围较广(5%~97%),高死亡率主要出现在青年鸡、产蛋鸡或严重应激的鸡,损伤主要发生在呼吸道、生殖道、肾或胰腺。因此低致病性禽流感对养禽业的危害也是很严重的。
    非致病性禽流感是指某些对家禽致病性很低的禽流感病毒毒株(如H1~H4、H6和H8~H15亚型)感染家禽而出现无致病力临床症候群,被感染家禽不出现死亡或没有明显临床症状。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这类毒株引起的雁形和行鸟形目的野鸟感染。在家禽中,只有在感染低宿主适应性的毒株时才可以出现无症状感染。这种病例首次发现于山火鸡,在感染了来源于野水禽的AIV后没有出现临床症状,但在屠宰时检测到血清阳性。
    我们常说的禽流感,多指高致病性禽流感,有时也谈到低致病性禽流感,对非致病性禽流感说得很少。然而,在养禽生产中,临床出现的往往可能是上述三种症候群的混合;也可能是禽流感病毒与其他病毒性、细菌性感染的混合。例如,在多数情况下,蛋鸭低致性禽流感是由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毒株(如H9N2)与特定细菌的并发感染引起蛋鸭群死亡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综合病症。临床表现主要特征为鸭产蛋率下降,死亡率不高。
   1.低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特点
   低致病性禽流感多发于野禽中,通常患病野禽只会显现轻微症状,甚至根本观察不到任何发病症状。各种日龄的家禽都可发生,但临床主要多发现于蛋禽群,尤其蛋鸡、蛋鸭。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多发于秋冬季节,尤其是秋冬交界、冬春交界气候变化大的时节。气候多变,饲养管理不当,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有害气体过多损伤上呼吸道黏膜,都是低致病性禽流感发生的诱因,也极易造成细菌和病毒的多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病毒最易感染。
    蛋鸡发生低致病性禽流感可能出现零星死亡,死亡率通常小于5%,主要是老年鸡。蛋鸭低致性禽流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般不高。饲养管理差的鸭场,本病的发病率较高;如果并发或继发其他疾病,死亡率有可能提高。
    2.低致病性禽流感临床症状
    不同种类和日龄的家禽感染低致病性禽流感后有不同的表现:
    鸡:初期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叫声减小,缩颈,嗜睡,采食量减少或急骤下降,嗉囊空虚,排黄绿色稀便。呼吸困难,咳嗽,打喷嚏,张口呼吸。后期部分鸡只有神经症状,表现头颈向后仰,抽搐,运动失调,瘫痪等。产蛋鸡感染后,蛋壳质量变差、畸形蛋增多,会出现软壳蛋、无壳蛋、退色蛋等。2天~3天产蛋开始下降,7天~14天产蛋可下降到5%~10%,严重的鸡可停止产蛋。持续1周~5周产蛋开始上升,但恢复不到原来的水平。一般经1个月~2个月逐渐恢复到90%~70%的水平。种鸡还表现种蛋受精率下降20%~40%,并导致10%左右的死胚,苗雏弱雏率增加,10%~20%的雏鸡在一周内出现死亡。
    鸭:鸭群和病鸭采食变化不大,有的鸭群采食量还增加。病鸭精神沉郁,离群呆立,羽毛无光泽、蓬松,脱羽,不愿下水,下水后鸭体吃水深,上岸后羽毛难以干燥。病鸭拉稀,个别鸭拉暗红色稀粪。病程稍长的鸭出现衰竭死亡。早期死亡的鸭只往往体况较好,多为体重大的,剖检其嗉囔囊和肌胃都有饲料,类似猝死症。病鸭群产蛋量下降,7天内产蛋率可由95%迅速下降到60%;60%产蛋率的鸭群发病后,产蛋率可下降到30%左右。产白壳蛋、沙壳蛋、畸形蛋,蛋壳变薄。康复后,产蛋率仅能恢复到75%左右。
    免疫过灭活苗的家禽如抗体形成不好、水平不高,其感染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能出现无明显的症状或非典型的症状,有时仅表现为产蛋率稍有下降。
     3.低致病性禽流感病理变化
   鸡低致性禽流感(如H9N2)的主要剖检病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呼吸系统:呼吸道尤其是鼻窦,典型特征是出现卡他性、纤维蛋白性、浆液纤维素性、黏脓性或纤维素性脓性的炎症。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偶尔出血。②生殖系统病变:蛋鸡的卵巢炎症、卵泡出血、变性和坏死,输卵管水肿,浆液性、干酪样渗出,卵黄性腹膜炎。③消化系统病变:腺胃、肌胃出血,肠道出血及溃疡。
    病死鸭解剖主要表现为:早期气管充血、出血严重,似红地毯状,支气管内有黄白色的干酪样渗出物。肝脏轻微肿大。后期解剖可见气管充血、出血严重,支气管有黄白色的干酪样物堵塞,肝脏有纤维素性渗出,心包液混浊,气囊混浊有干酪样物附着。胰脏肿大、出血,肠道黏膜充血、出血。输卵管黏膜充血、水肿。卵泡充血、出血。乳脂腺有干酪样坏死。
    4.低致病性禽流感的临床鉴别诊断
    鸡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所出现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多种疫病相似,极易与非典型鸡新城疫相混淆。两者的主要区别为:①低致病型禽流感多发于1月龄以上家禽,主要发生于成年产蛋鸡群,也有15日龄肉鸡发病的报告,死亡率不高;非典型鸡新城疫可发生于任何日龄的鸡群,主要发生于40日龄~60日龄、100日龄~120日龄和产蛋后期,这与其免疫状态有关,且伴随着较高的死亡率。后者对鸭群的感染临床表现不明显。②低致病性禽流感主要表现产蛋量的急剧下降,一般在7天~10天的时间内可以使产蛋率下降50%以上;非典型鸡新城疫的发病相对比较温和,产蛋下降30%左右。③低致病性禽流感鸡群有发热的表现,表现精神不振,而且呼吸道表现严重,解剖可见到气管的黏性分泌物和出血点;非典型鸡新城疫主要是呼吸道症状,喉头、气管黏膜出血。④解剖的区别,低致病性禽流感表现卵泡的充血和液化很明显,另外还有输卵管的水肿和炎性分泌物。非典型鸡新城疫的表现以腺胃和肌胃的肿胀出血为特征,肠道上表现淋巴集结的肿胀、出血,输卵管有轻微的炎症,但没有水肿和炎性分泌物,卵泡膜充血;⑤蛋品质方面,低致病性禽流感表现蛋壳质量严重下降,畸形蛋、破壳蛋、无壳蛋明显增多;非典型鸡新城疫多表现蛋壳质量变薄,蛋壳颜色变浅。如果要更加准确地确定两者,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验室诊断来确诊。
    低致病性禽流感的危害
    1.引起家禽的发病死亡
    现在已被证实禽流感H9亚型病毒可以感染各种家禽,并导致多种禽类发病,引起死亡。15日龄~40日龄肉鸡则表现因继发感染引起1%左右的死亡率,感染种鸡的苗雏则表现较高比例的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一周内死亡率10%~20%,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生产性能下降
    不同品种、日龄的家禽表现出不同的生产性能下降。肉禽发病表现为神经症状,运动失调或抽搐,耐过的禽只体弱多病、生长迟缓,肉的品质下降。蛋禽表现产蛋下降甚至停产,蛋壳质量变差、畸形蛋增多,从而造成生产性能和蛋品质量下降,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3.免疫抑制
    大量的研究数据证明禽流感H9N2病毒感染家禽后,病毒会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细胞,造成家禽法氏囊淋巴滤泡数量减少、胸腺萎缩退化和骨髓细胞的变性和坏死。由此可见H9N2病毒可破坏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抑制,免疫应答不理想,如干扰其他疫苗免疫及继发感染大肠杆菌或其他病原,最后导致家禽体质下降,死亡率上升。
    4.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变异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有研究证明,禽流感病毒在家禽中短期传播后,有时致病性低的病毒可发生突变,变成致病性高的病毒。1983年4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发现低毒力的禽流感H5N2,致死率低于10%,它与当时美国东部从野鸟分离的H5N2基因很相似。同年10月,H5N2毒株的致死率突然上升至80%。美国因此淘汰1700万只鸡,损失6000万美元。1992年墨西哥发生H5N2禽流感,开始时致死率低,逐渐变异成高致病力病毒,而且,直到1995年疫情才得以控制。1999年~2001年意大利流行期间,开始H7N1病毒的致病性也很低,但在9个月内变成致病率非常高的病毒,死亡和宰杀的家禽超过1300万只。
    低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措施
    1.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
    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就是要建立健全各种防疫与消毒制度和设施,采取综合性的防疫措施。
   良好的畜牧生产制度和给禽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是低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的基础,严格的隔离和消毒是低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的关键。做好对一般病毒性传染病的常规预防措施,强化隔离和消毒,尤其注意对进入禽场的人员、车辆及物品的彻底消毒工作。严格禁止从有疫病的场引进种源,保证种源健康,防止禽流感病毒进入禽场内。在禽舍内坚持定期常规消毒,在疾病的流行季节,必须做到每天带禽喷雾消毒一次。粪便要及时清理,水槽、料槽定时用消毒液刷洗。一般规模的蛋禽场(户)要实行“全进全出”的生产制度,出禽后禽舍要严格清理和消毒。先清理粪便杂物———消毒液喷雾和刷洗———熏蒸(每立方米用42毫升福尔马林、21毫克高锰酸钾)———空舍30天~60天———再熏蒸消毒,方可进禽。
    2.加强饲养管理
    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体系,包括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根据禽的品种和日龄,选择合适的饲喂方式,饲喂适宜的全价饲料,给予适宜的饲喂量。按照大规模小群体的原则,分隔多个饲喂区间,确保禽群个体均匀、营养均衡、生产性能良好,避免营养不足,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禽群日常的管理,如饲喂、清粪、清扫、消毒、转群、免疫注射等操作要尽量减少对禽群的刺激,避免应激的发生及诱发疾病。在整个饲养过程中,要注意禽舍的通风换气和禽群的饲养密度。
    3.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增强机体的特异性抵抗力
    免疫接种,使禽群产生均匀有效的抗体水平,增强机体的特异性抵抗力,保护禽群不受禽流感病毒的损害。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经验告诉我们:合理实施免疫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是有效的。同样,合理实施免疫对低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也是有效的。
    建议家禽的禽流感免疫程序(包括种鸡和种鸭):
   10日龄以内:用H9N2亚型和H5N1亚型禽流感疫苗每只各0.3毫升,分别皮下注射。
   25日龄:用H9N2亚型和H5N1亚型禽流感疫苗每只各0.5毫升,分别皮下注射。
   120日龄(产蛋前):用H9N2亚型和H5N1亚型禽流感疫苗每只各0.5毫升分别皮下注射,或二联禽流感疫苗,每只0.5毫升,皮下注射;3个月后加强免疫一次。
   各个禽场要加强对禽流感的抗体检测,根据检测的结果制定本场的免疫程序,或对虽经免疫但抗体水平较低的禽群进行紧急补免。
   4.疫病处置
  发病后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隔离禽场或禽舍,严禁将病禽或可疑病禽上市,病死禽必须深埋或焚烧。加强禽场的消毒,改善禽群的饲养管理,同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多维素、甘草冲剂、氟苯尼考等药物,提高机体抵抗力,防治并发病。
   低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的几点认识
    我国的低致病性禽流感报道不多,并不能说明我国的低致病性禽流感发生不多。在这里对低致病性禽流感防治谈两点认识:
    1.重视低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
    近年来,由于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对我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损失,人们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也极其重视,H5亚型疫苗政府买单,并实行强制免疫,造成部分养殖户产生误解,认为H9的免疫不重要,不少人放松了对H9N2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有些地区买不到禽流感H9单苗。有资料和文献表明,H9N2亚型禽流感依然是危害我国养禽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在某些地方的禽场,虽然没有引起大批的死亡,但病毒感染后,对机体可造成免疫抑制,很容易造成大肠杆菌等细菌病的继发感染,同样可造成大量发病死亡。因此,不能放松对H9N2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
    2.做好蛋鸭的低致病性禽流感免疫工作
    根据一些资料和报道得知,蛋鸭低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和发现较多,且情况比较严重,这可能与宿主适应性和我国蛋鸭的养殖方式有关。我国多数地方的蛋鸭养殖以半开放式饲养方式为主,甚至采取放养方式。鸭群的饲养和管理较为粗放,而且饲养过程中存在长途贩运的情况,生物安全及其他综合性防疫措施不够完善,给低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带来困难。因此,做好蛋鸭低致病性禽流感的免疫工作异常重要。蛋鸭单独感染低致病性禽流感(H9N2)不表现或很少表现明显临床症状,但当与大肠杆菌或葡萄球菌等一些产生胞外酶的细菌混合感染后,胞外酶可裂解弱毒,从而增强低致病性禽流感H9N2的毒力,使鸭群的症状加重,死亡率升高。蛋鸭场一旦发生低致病性禽流感,康复后产蛋率只能回升到75%左右,如蛋价较低,继续饲养肯定亏本,养鸭者大多选择淘汰蛋鸭,以减少亏损。为减少不应有的损失,建议蛋鸭场要适时用H9亚型禽流感疫苗进行免疫。

 

  

用户名:
密    码:
 
密码遗忘请联系 在线客服
 
 
版权所有 北京康泰天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62827576     传真:010-62827576     E_mail:bjznkt@163.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安宁庄路4号9号楼4层0985  邮编:100085   京ICP备0902381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1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