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肠毒综合征的防治
2012/9/11 9:38:28    浏览 2229 次    

肉鸡肠毒综合征是一种近几年普遍流行于30日龄~40日龄商品肉鸡群中,以腹泻、粪便中含有没有消化的饲料、采食量下降、增重缓慢、脱水等为特征的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共同作用导致的一种综合征,河北、辽宁地区称之为“过料”,山东地区称之为“肠毒”。

发病原因

1.小肠球虫的感染。小肠球虫的感染是本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小肠球虫主要寄生于肠黏膜上皮细胞中,当其大量生长繁殖时,必然导致肠黏膜增厚、水肿、严重脱落及出血等病变,几乎使饲料不能被完全消化吸收,同时水分的吸收也明显减少,尽管鸡大量饮水,也会引起脱水现象,所以发病鸡群所排的粪便就很稀薄且不成形,内含没有被消化的饲料。

2.肠道内环境的改变。小肠球虫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内快速分裂生殖时,必然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导致肠黏膜组织分泌大量的乳酸,使肠道内pH值严重降低,肠道内环境发生改变,菌群平衡失调。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大量繁殖。又由于此时肠道处于厌氧环境,魏氏梭菌、肠梭菌等厌氧菌会大量繁殖,有害菌与球虫相互协调而加强了致病性。菌群所分泌的毒素增多,刺激肠道黏膜使肠蠕动加快,消化液排出增多,饲料通过肠道的时间缩短,消化不良,未消化的饲料随同脱落的黏膜一起排出体外,形成特征性的西红柿样或鱼肠样粪便。

3.饲料中维生素、能量和蛋白质的影响。大量的能量、蛋白质和部分维生素能促进细菌与球虫的大量繁殖,加重症状。所以营养越丰富,发病率就越高,症状就越严重。

4.电解质的大量流失。在该综合征发病的过程中,球虫和细菌大量快速生长繁殖,导致肠道消化不良、吸收障碍、电解质的吸收减少;同时,由于大量的肠黏膜细胞迅速破裂崩解,使电解质大量流失,出现生理生化障碍,特别是钾离子的大量流失,会导致心脏的兴奋性过度增强,这也是肉鸡猝死症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5.自体中毒。在发病过程中,大量的肠道上皮细胞破裂,在细菌的作用下,发生腐败分解,以及脱落的肠黏膜、死亡的虫体等在体内发酵分解产生大量有毒物质;同时,肠道内异常菌群分泌的毒素均会被机体吸收后发生自体中毒,出现兴奋不安、尖叫、瘫痪而衰竭死亡等症。

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和日常的卫生消毒工作,勤换垫料,降低饲养密度,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刺激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结合多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按照对症对因治疗的原则,可选用抗球虫、抗细菌药物和对症治疗药物进行综合治疗。

摘自《中国畜牧兽医报》

用户名:
密    码:
 
密码遗忘请联系 在线客服
 
 
版权所有 北京康泰天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62827576     传真:010-62827576     E_mail:bjznkt@163.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安宁庄路4号9号楼4层0985  邮编:100085   京ICP备0902381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1840号